第四届全国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技术大会
2018-09-12 08:00 ~ 2018-09-14 18:00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武汉世茂希尔顿酒店(武汉市汉阳区滨江大道190号)
200人
主办单位: 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支持单位: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瑞士奇石乐集团(KISTLER GROUP)

中铁大桥(郑州)缆索有限公司

扫码报名

扫码报名

票种名称
占位占位
我要报名
分享到
会议摘要
第四届桥梁大会,
活动详情

大会报告嘉宾及主题(排名不分前后)

1536202874473032.jpg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结构健康监测及安全评定与寿命预测》

个人简介:

欧进萍(1959.3.8- )结构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工程专家。湖南省宁远县人。1987年毕业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合并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曾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IASCM)执行理事、国际智能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ISHMII)副理事长。

 建立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基本理论,发展了结构抗风和抗震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分析和设计方法;研制出多种结构耗能减振装置和振动控制系统,建立了结构减振控制分析和设计方法;研制出多种监测传感器及其嵌入式感知部品,发展了结构全寿命安全多级评定方法,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方法;发展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与维修决策理论及其应用软件系统,提出了深海浮式平台锚泊截断混合模型试验方法和一种深海多立柱浮式平台结构。 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编制相关规范2部。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536203189177916.jpg

田启贤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院长

报告题目:《超高性能砼研究及其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最新进展》

个人简介:田启贤,男,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院长,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长期从事桥梁及结构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设计和咨询工作,主持开展了二十余项国内外重大桥梁工程关键技术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1536203428166027.jpg

詹建辉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报告题目:《底板崩裂桥梁的加固实例》

个人简介:

詹建辉,1964年10月生。现任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部级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员。

詹建辉同志先后担任荆州、巴东、鄂东、嘉鱼、香溪等长江大桥勘察设计负责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二项、二等奖两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和铜质奖各一项,湖北省优秀设计一等奖五项。詹建辉同志非常注重技术工作总结, 多年来翻译、撰写了40多篇论文在国内有影响的《桥梁建设》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在全国性桥梁学术会议上交流,出版了《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和《旅美日记》两部专著。参加交通运输部《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和《公路悬索桥设计细则》等多部桥梁设计规范的编写和审查。

1536203554121698.jpg

葛耀君    

同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缆索承重桥梁跨径演变与抗风挑战》

报告摘要:本报告简要回顾了缆索承重桥梁发展历史,介绍了斜拉桥和悬索桥的抗风挑战及其技术创新,指出了采用空间索面和钢箱梁的斜拉桥在主跨1500m范围内具有足够的抗风稳定性、采用稳定板和开槽及其组合将可挑战5000m跨度的悬索桥。

个人简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兼任国际风工程协会执委、亚太地区召集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


1536203885918111.jpg

徐恭义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设计大师

报告题目:《武汉在建两座长江大桥的设计特点及工程进展》

个人简介:

徐恭义,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历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桥梁工程设计软件主编、项目设计负责人、设计室副主任、设计室主任和院副总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英国特许工程师(CEng)和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学会Fellow。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6年当选全国工程设计大师,2014年获得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2015年荣获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年度杰出成就奖,2018年获得美国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

作为总设计师徐恭义主持设计了澳门西湾大桥、柳州红光桥、东莞双层公路大桥、滨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沿江铁路鄱阳湖特大桥等30座大型桥梁工程的设计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设计了汕头海湾大桥、西陵长江大桥等20座不同类型的桥梁。目前主持设计正在施工中的特大跨度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镇江五峰山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两用长江大桥以及国内特大跨度斜拉桥武汉青山长江大桥等大型桥梁工程。


1536204156164646.jpg

李亚东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主题:《中外桥梁长寿命化进展及其思考》

报告摘要:本报告围绕桥梁的使用寿命问题,概述了影响寿命长短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桥梁发展的“三阶段论”,分析了我国桥梁的安全现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欧盟桥梁长寿命研究项目、美国公路桥梁更新计划和日本桥梁长寿命维修计划。最后,探讨了中国桥梁的服役时长,以及基于材料耐久性及结构安全性的桥梁长寿命设计理念。

个人简介:

李亚东,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常务理事(2014-2018),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桥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理事,《桥梁建设》和《世界桥梁》期刊编委,《桥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编教材《桥梁工程概论》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是《桥梁漫笔》、《铁路桥梁施工》的副主编,参编《焊接钢梁的疲劳应力》和《大贝耳特海峡东桥》等。担任过《中国铁道大百科全书(工程工务卷)》桥梁分支的编写负责人,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卷桥梁分支条目的撰稿人。曾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参加过南京长江二桥、重庆菜园坝大桥、武汉杨泗港大桥、大瑞铁路怒江大桥等20余座特大桥梁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


1536204385160596.jpg

任伟新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基于响应功率谱传递比的桥梁工作模态分析与应用》

报告摘要:为实现基于振动传递比函数的工作模态分析方法能够在任一荷载工况下识别结构模态参数,引入参考响应思路,构建响应功率谱传递比(Power Spectral Density Transmissibility,PSDT)函数,首先利用比例函数的极限定理,揭示了PSDT在系统极点处重要特性,进而根据这一特性建立PSDT驱动的峰值法;同时为了解决传统传递比方法无法识别结构阻尼的问题,建立基于PSDT驱动的最小二乘频域法(LSCF),通过参数化拟合思路识别频率、振型和阻尼比,并运用稳定图辅助剔除虚假模态。通过十层剪切型框架结构数值算例,对比研究外部激励性质对PSDT方法及传统频域方法(峰值法、频域分解法)识别结果的影响。最后,利用运用PSDT方法对环境激励下一人行桥进行工作模态分析,并与传统响应传递比方法及随机子空间法(SSI)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同一工况下不同参考响应的PSDT函数在系统极点与外部激励性质无关,且等价于振型比值;PSDT法相比于传统频域方法对外部激励具有更为良好的鲁棒性,能够降低识别谐波激励引起的虚假模态的风险。不同于传统响应传递比方法,在任一工况下基于PSDT方法能够识别人行桥的包括阻尼比在内的工作模态参数,并产生更为清晰的峰值和稳定图,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同时该方法识别结果与SSI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其在实际桥梁结构的工作模态分析中的可行性。

个人简介:

任伟新,男,1960年5月生,汉族,桥梁工程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桥梁与隧道工程岗位特聘教授。2004年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作为访问教授在日本、比利时、美国和澳大利亚工作6年之久。目前担任5个国际杂志(SCI)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应邀为本专业30余种国际期刊杂志的论文审稿人,30余次应邀到20余个国家的大学做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 

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稳定和振动研究和教学,培养毕业博士后8人,博士29人,硕士83人。在桥梁/结构工作模态参数识别及其应用、结构损伤识别、小波有限元方法及模型修正、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为国际同行所承认。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工程实际的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已纳入铁道部桥梁设计规范,并在一些重大桥梁工程中应用。

已出版专著3部,主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3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一流期刊论文120余篇。迄今SCI引用2800余次,个人SCI H-index=28,Scopus数据库 H-index=33,Google Scholar引用5000余次, H-index=36。己主持和参加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2002年回国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

任伟新教授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4年(第3位)、2015年(第4位)土木与结构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今年公布的“全球土木工程学科高被引学者”名单(中国大陆学者6人)。



1536204591209657.jpg

汪正兴 

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级高工

报告题目:《高速铁路高精度沉降在线监测技术 》

个人简介:

汪正兴,中铁大桥科学研究副总经理。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科研工作。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液体质量调谐减振器(TLMD)、斜拉索杠杆质量减振器(LMD)等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并提出了结构振动控制参数多目标优化算法,为相关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主持研发系列专利技术与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国内外数十座桥梁和高层建筑的检测、减振及抗震。

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与科技发明奖13项,获专利授权50余项(其中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发明专利各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入选武汉第三届“黄鹤英才计划”,为中国中铁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536204747575602.jpg

项贻强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桥隧工程教授

报告题目:《悬浮隧道(阿基米德桥)及其健康监测和应用》

报告摘要:本文根据目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地面转入地下空间和海岛等开发,针对大江海峡通道面临的大跨桥梁深水基础施工困难、易受台风、大雾等气候影响、而深埋隧道风险大、造价高等问题,提出了采用悬浮隧道修建跨海通道的合理性及经济性,介绍了悬浮隧道在修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结合浙江大学在悬浮隧道近 10 多年的研究,以千岛湖悬浮隧道的设计为背景,建立了相关的分析模型,指出了悬浮隧道与接岸分别为铰接及固结连接时的受力差异,进而提出了进行悬浮隧道健康监测研究应考虑的状态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了悬浮隧道传感器合理布置、结构采集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与流程;给出了评估及预警的概念方法和要点。上述研究可为建立悬浮隧道健康监测体系、进一步研究探索悬浮隧道的实际受力性能,以及后期进行悬浮隧道的损伤预警和参数影响研究提供方法和基础。

个人简介: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桥隧工程教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悬浮隧道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常务副会长,国际桥梁养护、安全与管理协会(IABMAS) 委员,国际土木工程全寿命协会(IALCCE)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公路学会常务理事,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道路、桥梁、隧道与交通工程)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报》、《公路交通科技》(中文版、英文版期刊(ASCE)、《中外公路》、《交通科学与工程》杂志编委。

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1项,负责中国-克罗地亚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极限状态及可持续的桥梁工程——大跨度桥梁的可持续性及养护》(科技部国际合作司,2011年)、广东、江西、江苏、浙江等省交通运输部门的各类科技合作项目等20余项,主持参与南京第二长江大桥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辅航道桥268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鄱阳湖口大桥斜拉桥、杭州文晖大桥、浙江临海大桥主跨混凝土斜拉桥、广州黄埔大桥62.5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等大桥的关键技术研究,出版《混凝土箱梁桥开裂机理及控制》(2010)、移动模架设计、制造与施工指南论著4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EI、SCI检索论文90多篇,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国际性的桥梁及结构学术会上进行学术报告。

主要的研究方向及兴趣: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性能、桥梁全寿命设计分析理论(2000-)、健康监测(2001-)、养护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2003-),悬浮隧道结构(2000-)与快速施工桥梁(2014-),桥梁承载力检测评价与加固、优化决策研究(1995-),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研究(2012-),古桥的保护与监测研究(2009-)

1536205012907247.jpg

马宏伟  

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

报告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型桥梁地震台站安全监测功能的扩展》

报告摘要:目前结构安全监测在工程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现有监测系统往往需要大量传感器。这使得现有的结构安全监测系统的造价昂贵,不利于工程推广,同时也使得海量的监测数据难以处理。因此,如何减少传感器数量并使用少量传感器数据达成基本的监测任务,便成了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报告把这种思想称之为结构安全监测的“二八理论”,即使用现有安全检测系统20%的造价去完成现有系统80%的功能。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作者科研团队开发了多种基于少量传感器的结构安全监测方法,如单传感器信息的重构相空间方法、基于双传感器信息的移动互相关函数法与移动传递熵方法。开发了基于少量传感器信息的移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并解释了主成分分析法在结构动力特性分析中的物理意义和内涵。利用上述少量传感器方法对现有的地震台站监测功能进行扩展,对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和九江大桥进行长达 5 年的安全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移动主成分分析法最适用于实际工程的实时监测。同时,团队近年来针对少量传感器条件下的特征提取问题,着重发展了人工智能方法在结构安全监测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方法直接分析结构振动信号,利用深度学习自动提取特征参数进行结构安全评估,发现其自动提取特征的能力可以不依赖人类知识,有强大的能力从数据中自主学习到物理概念。人工智能方法为结构安全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前景广阔。

个人简介:马宏伟,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力学优秀教师。现任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冲击动力学,结构损伤检测等研究,全国力学优秀教师,曾获霍英东全国青年教师研究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重点重大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发表论文1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

1536205997839603.jpg

余岭    

暨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桥梁移动重车荷载识别技术研究》

报告摘要:桥梁移动重车荷载增加路面损伤达1.2到4倍并使桥梁结构响应增加70%,及时监测桥梁移动重车荷载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对保障桥梁服役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实践中,由于移动重车荷载难以直接测量,使得利用实测桥梁响应反演移动车载逐步成为移动重车荷载识别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然而,既有技术很少考虑桥梁移动车载信号的谐变和冲击特点,更缺乏考虑未知初始条件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因而大大限制了既有方法的实际应用。有鉴于此,本报告介绍两种桥梁移动重车荷载识别新技术,分别基于移动平均Tikhonov正则化技术,以及先采用冗余级联字典与模态空间分别描述未知移动荷载和未知初始条件,进而利用冗余字典对响应进行稀疏分解,从而实现桥梁移动重车荷载的识别,最后,采用数值仿真和实验评价所提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具备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个人简介:

余岭,博士、暨南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2006年作为“引进人才”到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及“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2009年同时被聘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先后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1986)和硕士(1989)学位、香港理工大学博士(2002)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2006);曾任长江科学院爆破与振动研究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长江科学院)副总工程师;1997以来先后多次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桥梁荷载识别、结构损伤与健康监测、结构抗震与工程减隔振、结构动力仿真与反演等研究工作。曾先后参与完成国际合作项目7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和重点项目子项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8项,香港青马大桥、三峡工程等大中型工程科研项目30余项。主编科研报告20余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1篇(共被引946次,单篇引用最高次数达265次,H index-14)、EI收录96篇、ISTP收录45篇;多次应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或科学委员会委员,并做大会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及口头报告70余篇;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 二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 三等奖等奖项以及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成功指导硕博士研究生35人。

1536206183291202.jpg

陈志军 

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大跨桥梁结构体系优化》

个人简介:陈志军,男,1991于同济大学 桥梁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6.12于华中科技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毕业。1991.7-1995.5中铁四院桥隧处工作,1995.6-2000.5在武汉城建学院工作,2000.6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工作。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期间于2011.8-2012.8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访问学者


1536206402137257.jpg

陈克坚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工教授级高工

报告题目:《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创新》

报告摘要:复杂艰险山区地形险峻、地质复杂、交通不便、施工场地狭窄,且高速铁路技术标准高、曲线半径大,给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桥梁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针对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桥梁亟需解决的高墩大跨桥梁刚度控制标准,桥墩抗震延性分类标准、抗剪设计和桥梁减隔震设计方法,厚壁空心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和徐变,桥墩泥石流冲击力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艰险山区大跨梁桥、拱桥、斜拉桥刚度控制标准和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改进预测模型,建立了铁路桥墩抗震延性分类标准、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体系,桥墩延性抗剪设计、厚壁空心结构温度场和桥墩泥石流冲刷力的计算方法。以上研究成果为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桥梁修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个人简介:

陈克坚,男,1966年出生,黑龙江通河人,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现任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中铁专家。

长期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铁路大跨度桥梁设计。主持了云桂铁路南盘江大桥、大瑞铁路怒江大桥、渝利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渝黔铁路新白沙沱长江大桥、丽香铁路金沙江大桥等多座大跨度铁路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的设计工作。主持 “大跨度铁路钢桁悬索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9项部级科研课题研究。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六项,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奖一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八项。

1536206601484610.jpg

陈良江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

报告题目:《我国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技术及探索》

报告摘要:本报告将围绕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技术,从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发展概况、常用跨度桥梁设计技术、大跨度混凝土梁式桥及组合结构设计技术、大跨度上承式拱桥设计技术、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设计技术、发展与展望等六个方面展开阐述。报告内容将分析常用跨度简支箱梁的动力性能和后期变形控制、大跨度混凝土梁式桥及组合结构的设计参数和极限跨度、大跨度上承式拱桥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等关键技术;研究大跨度斜拉桥主梁的竖向刚度、横向平面曲线半径、梁体扭曲、梁体扭转等主要参数取值;开展铁路悬索桥应用的探索,提出大跨度缆索支承桥梁的运行速度、合理刚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设计理论、材料、结构形式、装备和施工工艺等方面提出我国高速铁路桥梁的发展方向。

个人简介:

陈良江: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桥隧咨询部副部长,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桥梁)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铁道部专业技术带头人、铁路总公司工程专业带头人。

长期从事桥梁设计、科研和咨询审查工作,是我国铁路桥梁设计技术审定者,组织审查了平潭海坛海峡跨海大桥、沪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一大批复杂桥梁工程初步设计;主持和参加高速铁路常用跨度桥梁、铁路斜拉桥、公铁两用悬索桥关键技术研究、海峡通道桥隧工程关键技术前期研究、高速铁路200-450米跨度混凝土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近二十项课题研究工作,指导渝利铁路韩家沱长江特大桥,南广铁路西江特大桥、平潭铁路跨海桥、铜陵公铁长江大桥等一批斜拉桥设计。发表“中国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发展与实践”等论文17篇,参加编写《中国高速铁路大桥图册Ⅰ》《中国高速铁路桥梁》等著作4部,先后获得铁道科技奖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余项、优秀标准设计金奖1项。


1536206885129128.jpg

李军堂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

报告题目:《沪通长江大桥主桥基础施工关键技术》

报告概要:沪通长江大桥主桥为主跨1092m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主桥6个桥墩均采用沉井基础,沉井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钢结构,主塔墩沉井平面尺寸为86.9m×58.7m,边、辅墩沉井平面尺寸为39.2m×26.8m。桥位处交通繁忙,水深10-30m,流速1.5-3.0m/s,受潮汐影响,为双向水流,覆盖层深厚。通过主塔墩钢沉井工厂整体制造出坞浮运、大吨位连续千斤顶多向快速调整、沉井内部大直径钢桩定位、河床预防护、以及超深水基底探测等新技术,解决超大截面超深水沉井基础施工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加快了工期,保证了质量。

个人简介:李军堂,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90年毕业后,先后参与了钱江二桥、孙口黄河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多座特大型桥梁的建设。2003年至2014年,先后任大桥局设计事业部总工、副部长、部长(总经理),主持完成了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黄冈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钢陵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多座桥梁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大型施工结构设计工作。长期致力于桥梁施工方案的创新和大型施工结构标准化推广应用。完成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奖项,授权国家专利58项,目前主持沪通长江大桥技术工作。


宋1.jpg

宋神友  

深中通道项目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深中通道项目智能制造总体规划》

报告摘要:深中通道项目对项目建设大力推行智慧建造,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思想,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促进制造型产业转型升级。在钢壳和钢箱梁制造领域推动实现“四线一系统

”、在钢壳沉管混凝土浇筑及混凝土预制梁预制领域推动实现智能浇筑和智慧工场。

个人简介:1994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曾从事路桥设计和设计管理工作,主持过十余座大跨径斜拉桥、十余项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深中通道项目全线桥岛隧及水下互通工程技术及科研管理工作,正在主持《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海洋环境下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深中通道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


1536207228976109.jpg

袁新昌   

武汉市城市桥梁维修管理处处长

报告题目:《武汉市城市桥梁智慧管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个人简介:袁新昌,1963年12月生,现任武汉市桥梁维修管理处党委书记、处长,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桥梁管养的研究与管理工作。对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损坏原因及预防性养护以及市政工程造价管控等多个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武汉城市桥梁智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做了深入调研、前瞻性的思考和大量探索性的工作。


1536207402156827.jpg

纪金豹  

北京双龙盛科技有限公司 高级实验师

报告题目:《工程健康监测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开发实现》

个人简介:纪金豹,男,河北藁城人,高级实验师。2005年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结构实验中心副主任,北京双龙盛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振动控制、结构试验技术和结构监测技术。研制了逆变型磁流变阻尼器等多种减振控制装置,提出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多参量控制算法并开发了多套试验控制软件,完成监测类工程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获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


出席嘉宾:王力宝 武汉雷博合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博士

报告题目:《雷达微形变监测仪在桥梁健康检测中的应用》

出席嘉宾:梁书明   瑞士奇石乐集团中国区总监                      

报告题目:《石英动态称重在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会议日程

会议报到:2018年9月12日(14:00-22:00)

会议时间:2018年9月13日-14日

参观时间:2018年9月14下午 参观地点: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

会议地点:武汉世茂希尔顿酒店(武汉市汉阳区滨江大道190号)


联系信息

邮  箱:qliang2007@126.com  

Q  Q :872058869


会议资讯
暂无资讯
×